笑出声的快乐

大概可以算是实现了梦想罢。也不容易,却也不难。

不容易的是,经济负担只是其一,更重要的是心理负担。曾经试着去问过别人的意见,劝慰的,叮嘱的,担心的都有,更难过的是自己心理这关。

三十好几的年纪,该是俯首勤耕,奋斗美好生活,但本就一团麻的生活在我这边缠的更是繁乱,千万个线头却找不到哪两个是一对儿。所谓的主观能动对事物的发展似乎没了任何的影响,也不能讲这是消极,多半应是更看的清现实了吧。

至于最终如何说服自己下了决定,心路历程回忆起来也是很值得咀嚼咀嚼。过去的生活不能不说很好,但为了维系这样的好,已然竭尽所能,得来的好,也仅是“缎子草包虚有表”。

所以,当“眼中除了钱财无它物”的指摘落下来后,竟然噗呲的一下笑了出来。

为之守候的,崩塌了。为之奋斗的,虚无了。然后就是自我的意义,好像都成了空白,就像一缕烟,似有似无的就消失在天空里,不知道它是融进了水汽,还是融进了阳光,就是单纯的没了。

至此,就不用心理建设了,心理都塌房了还有什么可建设的?

这个困扰也就过了。

说它不难的道理,仅用简单的“自私”两字便可解释。

换位思考和感同身受两个词语只存在字典里,现实中是无可能出现的,世间没有几个罹患低危抑郁症的高智商患者(像迈克尔-斯高菲尔德)。

大部分人,仅能从别人的痛苦中体会到麻木,从别人的快乐中体会到嫉妒。

那么,常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会发生,原本自私的人会觉得别人自私,自己却是问心无愧的。

达克效应说的很透彻:

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虑的决定的基础上得出错误结论,但是无法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不足,辨别错误行为,是一种认识偏差现象。这些能力欠缺者们沉浸在自我营造的虚幻的优势之中,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,却无法客观评价他人的能力。

邓宁-克鲁格效应(达克效应)

这样的认识偏差者,若聚在一起,彼此就会有逻辑上的契合,彼此印证自己的认知是无比的正确,周边若有不知事情本质之人,细细听下去,会觉得他们言之凿凿,令人信服。自身的逻辑解释和外部听者的积极反馈,进而让其得出坚如磐石的真理论断,最终体现出他们才是受害者,才是委屈至极的人。

和这样认知的人理论是不明智的,不是说对方不明智,而是去理论的人本身不明智。

没有结论的争论尚且算是一种努力,明知有结论还去争论,争论双方,都很无知。

既然已经被认定是“自私”之人,索性就不要坚持自己所谓的大公无私之标准,烙印烙下,无可辩驳,一举一动,一言一行,在审判者面前都能很好的吻合“自私”的标准,即便有违背“自私”标准的行为,也就一句“故作无私”便解释的通了。

像是历史上获得金牌数最多的岳飞,说你拥兵自重、造反谋逆,你就是要逆谋,要造反,尽管你背上纹了“精忠报国”,也抵不住那一句“莫须有”。

六子到底吃了几碗粉?凭口解释?切腹自证?

没人在乎六子吃了几碗粉,在乎的只是自己心理那高高在上、如上帝一般的权威和自以为是的、世间唯一正确的观点。

哦,对了,上面说的是我自己。